2019年上财研究生“学术之星”获奖者
冯晨
个人简历
冯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SSCI、SCI及中文权威A类期刊发表论文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部分工作见于《China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出版著作及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二项,并为六家期刊提供匿名审稿工作。
一段刚刚起步的科研历程
第一次有了从事科研道路的那么一小点决心可能来源于我的本科时期,感谢我们学院康蓉、刘瑞明等老师对我当时的学术启蒙教育和其他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们在科研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知识浅薄,还没有明确未来方向的我个人而言是具有较大冲击性的,我的老师们充当了很好的引路人角色,我个人早期的一些科研论文都曾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教,他们所给予我的帮助,时至今日,仍然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随后,在即将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因为本科时代即久仰范子英老师的名声,博士报考就只想为范老师而来,最终有幸在去年进入范老师师门继续从事博士阶段的学习,而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虽然我远远算不上“高徒”,但范老师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严师”,他随和,待人亲近,给予我们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同时他又严谨、负责,给师门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机会,他密切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学术成长,会定期组织组会让大家汇报论文,在组会上经常提醒不同的人所负责的不同工作,敦促着大家珍惜时间,不要松懈。同时,当学生的工作完成时,他会为每一位学生的初稿论文给出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修改建议,而这个过程往往将会持续好几轮,直到论文投出去为止。每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最终发表的过程中,被审稿人“虐”的艰辛自不足道,但其中导师所付出的辛苦与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然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有工作,也要有生活
除导师外,师门里小伙伴们也是我日常“可乐”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每天与他们在一起的学习时光也“倍感压力”。师门微信群里经常会有某些人会时不时发红包,以庆祝“某某师兄今天中了《经济研究》”,“某某师兄中了《季刊》”,“某某师姐中了《世界经济》”等等……每当看到这种消息,一天稍有松懈的学习心态瞬间变得动力满满,与大家一起工作的感觉很好,有不会的疑问总有人能够为你耐心答疑解惑,有很好的想法也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讨它的可行程度。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经常一起聚餐,一起给办公室的同学们买零食,一起去逛个五角场,或者在学院四楼打打乒乓球,乃至在办公室师姐给我们做百香果柠檬茶,师弟给我们画画。
因此,要谈及经验,我勉强算个博士新生,没有太多的经验和积累,但从他们身上可能学到的一个核心观念价值就是:有工作,也要有生活,而生活往往才有可能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在日后的研究中感到迷茫或焦虑的时候,也还是希望你我不要本末倒置。“乐观向上”、“经常锻炼身体”、“每天睡个好觉”,这些老生常谈的经验可能并不是那么的老生常谈,显而易见的鸡汤也可能往往被人忽视。在这一点上导师也同样经常对我们言传身教,乃至身体力行(每次刷微信看到他“五十分钟跑十公里”的朋友圈就能感受得到)。除生活外,在科研(发表)上往往大家谈及的一点重要经验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选题。我谨以个人认为,做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中国故事是最为关键的,尽管一些引人注目的选题可能在短期内促进发表,但是从长期科研的角度而言,还是在选题上应该自成体系,富有价值。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几点因素可能也不可忽视:(1)设计一个很好的实证组织框架、(2)写作富有逻辑性(与美感)、(3)数据尽可能的独特性、(4)机遇与运气。坦白来讲,往往(4)可能占据着很大成分。因此,在其他因素必备的情况之下,如果遭遇短暂的不顺,也不要太多的苛责自己。
一路走来,特别感谢我的师门及诸位合作者对于我的帮助,也感谢母校上财所提供的“学术之星”这一平台与机会,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们,“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家彼此砥砺共勉,一起前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导师寄语
关注中国实践,紧跟世界前沿,用“问题意识”加“科学方法”的组合,讲好中国故事,拓展理论创新。
发表论文一览
1. Shi, B., Feng, C.*, Qiu, M., Ekeland, A. (2018). Innovation suppression and migration effect: The unintentional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 49, 1-23. (SSCI, Q1)
2. Bai, C., Zhou, L., Xia, M., Feng, C.* (2020).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53, 109765. (SCI, Q1)
3. 史贝贝,冯晨*,张妍,杨菲.环境规制红利的边际递增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7(12):40-58。
4. 史贝贝,冯晨*,康蓉.环境信息披露与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优化.中国工业经济,2019(04):98-116。
5. 冯晨,陈舒,白彩全*.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历史根源: 制度差异、儒家文化传播与国家能力塑造.经济研究,2019,54(05):146-163。
6. 冯晨,史贝贝,白彩全*,张妍.灾害冲击与国家能力塑造:来自历史四川的证据(公元前26 年-公元1905年).经济学(季刊),已录用。
7. Feng, C., Shi, B., et al. The Political Origin of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rity: Centralization vs. Decentralization. Cliometrica (SSCI, Q1), R&R.
8.Feng, C., Wang,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newable Energy (SCI, Q1), Under review.
9. 冯晨,史贝贝等.“居安思危”vs. “及时行乐”:灾害冲击、国家赈灾援助与居民风险偏好.经济研究,返修。
10. 白彩全,冯晨等.儒学传播与制度转型——非正式制度矫正了正式制度失灵吗?经济研究,在审。
11. 范子英,冯晨.文化规范与税收遵从——儒家文化抑制了企业逃税吗.管理世界,在审。
12. 冯晨,高跃光等.教育普及与农村居民长期收入.管理世界,在审。
转自上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