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会场
2021年10月16-17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和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优秀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为解决“十四五”时期民生保障问题献策献力。
受疫情影响,此届论坛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等众多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收到来自国内外的210篇论文投稿。
10月16日下午2时,论坛开幕式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谷5号楼201会议中心举行。首先,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朱鸣雄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式致辞,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春荣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朱鸣雄教授
朱鸣雄教授充分肯定了论坛所取得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并鼓励青年学子通过此次论坛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吸收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致辞
刘小兵教授指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学术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支持,强调论坛举办对社保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期待与会专家和学子在线上和线下展开精彩的学术讨论。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系成立十周年之际,刘小兵教授详细介绍了我院社会保障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特色以及取得的成绩。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春荣教授主持开幕式
之后,在线上线下视频合影环节,我们通过录屏和拍照的方式记录下了与会专家与学子的风采。
![]() | ![]() |
线上线下会议视频合影
随后,论坛进入到专家主旨演讲阶段。在第一轮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席恒教授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翠迎教授主持了第一轮的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郑功成教授从“人本”、“公平”、“共享”、“互助共济”和“中国特色”这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指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时代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障要强调“劳动”,而非“劳动关系”。郑功成教授还鼓励年轻学者要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基本,积极思考中国社会保障的前行道路。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何文炯教授从富裕和共享的角度解释了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而后,何文炯教授以共同富裕为要求,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席恒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席恒教授指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定型,“十四五”改革的着力点是通过参量改革和结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在介绍养老金机制及其意义的基础上,他强调任何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适应性选择,并详细阐述了狭义养老金机制中养老金生产函数和给付函数的关键参量改革方向,以及广义养老金机制中的结构性改革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翠迎教授主持主旨演讲(一)
接下来,在第二轮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鲁全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张熠教授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华教授主持了第二轮的专家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鲁全教授主旨演讲
鲁全教授将管理体制纳入到了一国社会保障类型的分析中,指出中国的管理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并结合责任主体、管理体制和制度模式上的基本特征,将这种模式定义为政府主导的科层式合作主义模式。他进一步指出科层制管理体系中的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彼此影响,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和模式选择的总体逻辑。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熠教授主旨演讲
张熠教授通过大量典型事实描述了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缴费率高、替代率低、基金平衡压力大、制度内赡养率远高于人口赡养率等问题,他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年轻人即“后浪”的快速人力资本进步,并通过引入“代际人力资本进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之间存在赡养负担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华教授主持主旨演讲(二)
在开幕式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汪伟教授作为颁奖嘉宾宣读了此次论坛获奖名单,张熠教授主持了此次颁奖仪式。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并从中评选出了最佳硕士论文奖和最佳博士论文奖。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汪伟教授宣读获奖名单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熠教授主持颁奖仪式
获得本次论坛三等奖的同学分别是南开大学王璐同学、北京大学张玲同学、清华大学葛润同学、山东财经大学高艺心同学、复旦大学储怡安同学、中央财经大学司絮同学、南京财经大学严鼎同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翼飞同学、西北大学樊荣同学和浙江大学沈栩航同学。
![]() | ![]() |
![]() | ![]() |
![]() | ![]() |
![]() | ![]() |
![]() | ![]() |
获得本次论坛二等奖的同学分别是北京大学许多同学、南开大学申宇鹏同学、北京大学程雅雯同学、同济大学魏玲娇同学、中国人民大学黎蔺娴同学、上海财经大学王诗勇同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静同学。
![]() | ![]() |
![]() | ![]() |
![]() | ![]() |
获得本次论坛一等奖的同学分别是北京大学魏薇同学、湖南大学黄保聪同学、上海财经大学崔亚东同学。
![]() | ![]() |
最佳硕士论文奖的获奖者为同济大学魏玲娇同学,最佳博士论文奖的获奖者为北京大学魏薇同学。
![]() | ![]() |
10月17日,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优秀研究生学术论坛的8个分论坛在线上举行。此次分论坛特别安排了青年学者进行暖场讲座,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宗庆庆老师、余央央老师、田柳老师和唐珏老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宗庆庆老师的暖场讲座
宗庆庆老师汇报的题目为《信息干预、劝说与疫苗接种:来自随机实验的证据》。文章根据一项随机试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告知与劝说可以显著促进疫苗的接种概率,这项研究对于现阶段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余央央老师的暖场讲座
余央央老师汇报的题目为《就业平等与生育:二孩政策会影响女性创业吗?》。她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的研究发现“全面二孩”政策提高了女性创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同时“巾帼计划”的实施改善了女性的创业环境,有助于提高女性生育意愿。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田柳老师的暖场讲座
田柳老师汇报的题目为《Firm Responses to Social Security Burden: Evidence from the Contribution Base》。她采用2007-2011年的国家税收调查数据,从缴费基数的视角讨论了中国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的企业行为反应。研究发现,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对员工工资和就业具有负向影响,降低缴费率的改革可以减弱这一负向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唐珏老师的暖场讲座
唐珏老师汇报的题目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他根据2004-2018年70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的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机制分析发现,住房公积金缴费负担的降低,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和企业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线上举行的8个分论坛分别以“社会保障与反贫困”、“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养老保障专题”、“医疗保障专题”、“社会保障与家庭”、“社会保障与企业”为主题。在分论坛上,参会研究生详细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和评论人对报告论文分别给予了悉心点评,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与报告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上海财经大学唐珏老师主持了“社会保障与反贫困”分论坛,上海财经大学崔亚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翼飞、北京师范大学曹增栋、厦门大学张梦圆、上海财经大学王诗勇、河海大学童露露、南京财经大学孙培栋同学分别做了题为“流动性约束与农民工过度劳动: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灾害冲击对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来自2016年洪涝的证据”、“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与非农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在基层执行中的信息沟通偏差——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的调查研究”、“住房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评估——基于“消费保险”理论的实证研究”、“建党百年扶贫政策回溯、总结和启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降低家庭贫困脆弱性么”的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余央央老师主持了“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分论坛。北京大学魏薇、北京大学程雅雯、山东财经大学唐诗涵、南京财经大学严鼎、广西师范大学李静怡、安徽大学陶真、重庆理工大学刘嘉艳分别做了题为“疫情冲击、保险科技与传统保险——基于疫情期间城市月度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o Allocation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ffect Individuals’ Long-term Cognitive Abil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社保负担不确定性抑制投资了吗——基于机器换人的视角”、“农转非、市民身份与就业回报——城镇化进程视角的分析”、“‘福利叠加’:问题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基于广西城市低保数据的分析”、“现代家庭视角下的困境儿童保护:意涵、情境及其政策路径”、“延迟退休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财富的精算分析”的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田柳老师主持了“养老保障专题(一)”分论坛。山东财经大学高艺心、南京农业大学杨康、山东财经大学邵晨阳、上海交通大学吕宣如、河北大学王丽、山东财经大学张晓慧、南京审计大学李成星同学分别做了题为“基本养老保险为何要做减法?——基于企业社保缴费不实行为的实证分析”、“农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困境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基于重庆A区‘积分互助’的个案分析”、“认知能力、金融知识与中老年家庭商业保险需求——基于复杂网络的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吗——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模式构建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对青年劳动力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交互视角的检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对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基于CLHL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的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张熠老师主持了“医疗保障专题(一)”分论坛,南开大学时晓爽、中央财经大学司絮、香港城市大学贾茜媛、伦敦大学学院岳宗朴、湖南农业大学丁海峰、华东师范大学叶怡君、上海财经大学高鹏同学分别做了题为“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需求规模预测——以17个试点城市政策为依据”、“The Impact of Public Pension Program on Elder’s Medical Expenditures: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如何影响医疗保健消费——基于多期DID方法的研究”、“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制度效应评估与作用机制分析”、“互联网使用、健康素养与居民主客观健康——基于2018年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家庭照料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医养结合是否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的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张雅淋老师主持了“社会保障与家庭”分论坛,清华大学葛润、中国人民大学武翰涛、西北大学樊荣、上海财经大学刘雨桐、南京师范大学钟锶翘、上海财经大学丁静、青岛大学田文泽、华东师范大学卢欢欢同学分别做了题为“全面二孩政策如何影响家庭二孩生育决策?”、“Harmful Investment: Unbalanced Sex Ratios and Depression among Boys”、“靠配偶还是靠子女?——农村老人养老风险感知消减的家庭保障机制研究”、“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生孩子?——基于家庭教育支出的视角”、“趋同抑或存异:城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养老自主性比较——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家长的喜和忧——基于政策网络视角”、“老年人非正式照护对子女创业的影响研究”、“‘全面二孩’政策对已婚女性就业的影响”的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咸金坤老师主持了“社会保障与企业”分论坛,湖南大学黄保聪、同济大学魏玲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静、北京大学张玲、山东财经大学严晓欢、中央财经大学张醒、合肥工业大学张彤、西南财经大学廖健伶同学分别做了题为“按下葫芦起了瓢: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与社保基金征缴收入”、“企业年金与员工流动”、“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企业年金最优缴费率”、“税务全责征收社保费对企业的影响——来自股票市场的证据”、“大众创业与多层次社会保障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险费征收模式和费率的优化”、“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出口优势演进”、“社保降费能够释放内需潜力吗——来自家庭消费的证据”的报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书博老师主持了“养老保障专题(二)”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黎蔺娴、复旦大学储怡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远忠、浙江科技学院赵俊威、武汉大学冯玉莹、华东师范大学谭闳丹、青岛大学何志伟、长春中医药大学崔严尹同学分别做了题为“政策选择与外部效应: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对银发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及障碍度分析——基于SPO-TOPSIS模型”、“长寿风险下的延迟退休、人口增长和养老金缴费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代际支持、健康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研究”、“教育、老年人健康与健康长寿——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资源视角下家庭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健康冲击对中老年家庭贫困的影响——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中介效应和公共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的报告。
南京审计大学鲁於老师主持了“医疗保障专题(二)”分论坛,北京大学许多、南开大学王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慧榕、南开大学申宇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旭瑶、浙江大学沈栩航、华东政法大学陈奕男、暨南大学廖梦婷同学分别做了题为“Understanding Online Dual Practice of Public Hospital Doctors in China: A Mixed-Methods Study”、“‘生产性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吗?”、“参考依赖对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医保断保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延迟退休意愿、医疗服务利用与健康收益”、“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高失能老人的照料满足感?——基于CLHLS2018的实证分析”、“收入不平等与商业健康保险参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现状、局限与优化路径——基于28项试点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儿童期社会经济地位对晚年精神健康的影响:基于成年期的中介效应”的报告。
经过为期两天的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特征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社会保障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如何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思考,此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靳文惠 吴春秀
供图:潘洁
编辑:王诗琪
编审:张熠、方芳